百年文物诠释工匠精神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百年文物——“乌兰花第一锅”这一锅鼎铸件铸造于民国甲子年公元1924年七月,于今2024年已是100年了,百年沧桑,史迹厚重,文物珍贵,感召后人!
锅鼎铸件高0.6米,直径1.2米,造型古朴典雅、美观庄重。上有八宝云纹图案,蕴涵丰富,创意吉祥。由佛教传说中的八种宝器寓意:法螺,佛音妙曼,象征好运;法轮,法轮常转,生命不息;宝伞,开闭自如,保佑众生;白盖,覆盖大千,祥和世界;莲花,出淤不染,圣洁清净;宝瓶,容智纳福,装备无漏;金鱼,游曳活跃,解脱辟邪;盘肠(绶带),连绵不断,延续久远。
锅鼎上的文字有汉、蒙、藏三种,以汉字为主。正面用花纹圈起的大字镂刻着:中华民国,岁次甲子年七月吉日成造,乌兰花,福顺炉,金火匠人,郭茂财、杨嘉献、郭茂德、田汝舟、张海清、王二旦六位工匠名人。
首位郭茂财是我的爷爷,第三位郭茂德是我的叔爷爷,其他几位都是亲友同乡。他们大多来自山西省浑源县神溪村,当年山西遭灾,走西口有唱词:“咸丰整五年,山西省遭年险,收下点糜谷黍,一口吹上天。”再加上兵匪官绅的盘剥,多起难民踏上了走西口的风尘路。他们中多数是农民,也有手工业匠人,上面的六位就是搭伴出口外谋生计的手艺人。能留在四子王旗乌兰花办铧炉,可见一百年前当地的王公牧主对铸造业的看重和群众生活生产的需求。四子王旗是牧区,游牧文明久远,农耕文明兴起,需要耕耘工具,铧炉铸造业主要就是铸造耕地用的犁铧,当然还有生活用具,如火炉、灶火门、铁钵(捣碎具)铁锤等。开办铧炉铸造业,不是一般的小作坊,它需要一定规模的场地,如化铁炉、翻沙堆,晾晒模型场等,光一个化铁吹风的大风箱,就有两节大柜那么长宽高。煽火化铁开炉浇铸时需要六个强壮劳力共同拉风箱,由识火色的金火匠人捅炉掌握火候指挥化铁,喊着号子给拉风箱的聚神鼓劲儿,那场面、那情境、那紧张的气氛,像是打一场争夺战。我的父亲就是看火色指挥化铁的技工师,在炎热的夏天,头顶烈日,身烤着高温化铁的炉火,头罩一块毛巾,不停地擦汗,呼喊着拉风箱煽火的勇士,烟火中活像是一尊战神。这天乌兰花如同过节,围观的人众也不少,足以使乌兰花镇沸腾起来。我们可以想见,七八月间正是草原那达慕佳期,加上铧炉院的气氛,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繁华热闹显现无疑。
工匠精神多是父业子承,家传技艺。郭茂德的儿子郭进义一直在四子王旗机械厂从事翻砂铸工,七级工匠。郭茂财的儿子郭进达(我的父亲)受革命老区的影响到凉城西香火地村开办铧炉铸造业。原内蒙古顾问委员会委员、机械厅厅长鲁平和我说是他动员我父亲去凉城的。目的是在战争年代做地下兵工。表面上是开办铧炉院、花炮厂,暗地里铸造手榴弹壳,再配上木柄,装上炸药、导火索,就是打鬼子的好武器。秘密送进山里支前抗日。(鲁平1927年参加红军,革命老前辈)集宁战役纪念馆就有凉城支前的表述是“为前方送粮弹”这个“弹”就是我父亲郭进达和他的工友孙德胜、李成喜等铸造的手榴弹。后来说距西香火地村铧炉院十几里的田家镇(现在的永兴镇)铧炉院也秘密制造手榴弹,被密探告密,造成日本兵屠杀铧炉院和过往行人近三百人的惨案。
解放后,我父亲在凉城机械厂任翻砂车间主任,是有名的铸造业师傅,县里最高级别的工匠。
鲁平和我说,我们以为你父亲在田家镇惨案中遇害牺牲了,解放后他为啥不找组织,按他办地下兵工的功劳,应该给个县处级的待遇。我也为之抱憾,不理解父亲的沉默。后来我在报纸上看到“八女投江”中的王桂珍没有死,记者采访时问她为啥不找组织,她说“当时就是一谋在心地打鬼子,打走了不就行了呗?”从这一句由衷而朴实的话里,我理解了父亲的安贫乐道,也读懂了工匠精神的专注。一技在身,精益求精,不鹜它职,坚守终生的事业心。
我根据鲁平讲述的办地下兵工造手榴弹支前的事迹创作了长诗《马头山》发表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原上草》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时,乌兰察布《敕勒川》刊物连续三期转载。
“乌兰花第一锅”是多么珍贵的百年文物!它是草原上各族人民“同吃一锅饭,亲如一家人”的生活实录,是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融合发展,繁荣昌盛的历史鉴证。如今,这件百年文物正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例证,在塞外古镇乌兰花能珍藏如此文物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文化厚重!
(作者/郭仁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