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教育大家谈:我对薄弱学校的一些思考

访客 2024-06-17 50次阅读


薄弱学校最早是在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中提出来的。《通知》要求各地“特别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薄弱初中建设,使这些学校的校舍、办学经费、师资水平、教学仪器设备等有较大改善和提高”。从文件中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所谓薄弱学校只是指硬件设施差、办学经费少、师资水平低的学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教育部对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启动实施,全国各地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无论是校舍、活动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这些硬件,还是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软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么薄弱学校还存在吗,不可否认薄弱学校依然存在,只是薄弱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
    

一、薄弱学校的调研


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今天,薄弱学校并不是人们评估、考核、量化后所给的定义,但它并不影响社会的“认定”。城里生源数量少、质量差的学校、城郊学校、农村学校等一些社会声誉不佳的学校可能就是大家眼中的薄弱学校。


(一)学生现状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基本情况相对特殊,低保户和离异家庭所占比例较高,大多数孩子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现象严重;少部分孩子虽和父母居家生活,但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很晚回家,见一眼都难何谈家庭教育;还有部分孩子每天吃住在小饭桌等等,情况很多,但给人总的感觉是:家庭教育缺失,养成教育粗放、心智发展滞后,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价值取向等等都很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读书意识淡薄,成绩不优秀。


(二)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没有形成老、中、青教师梯队,更起不到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工作没激情凭经验教学,本领恐慌,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思想保守,理念落后;年轻教师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富有激情,想做事,但最后做不成事,原因是生源差、平台小,自我价值实现不了,没有职业幸福感,平庸为师,遇事讲条件,要报酬。工作尽量最小化,待遇追求最大化。       


学科结构不合理,热门学科的本科毕业教师严重紧缺,导致这些学校学科转型教师比较多。还好,转型后也能用;有些专业性强的科目比如音、体、美就没老师愿意转,只能靠临聘,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不用说,关键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长久。       


总之,新时代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我认为早已不再是教学设施设备这些硬件的薄弱,而是软件的薄弱也就是“人素养”的薄弱,校长理念的薄弱、家长素质的薄弱、学生心智的薄弱、教师教育信仰的薄弱等。


二、新的薄弱学校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一)破坏了和谐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培养与教育离不开家庭而目前部分家长为了子女能在优质学校上学,绞尽脑汁,费尽周折,背井离乡把孩子送到其他县区上学,每天俩人抱着手机,守着空巢,提前过上“老年生活”,更糟糕的是患上“空巢综合征”。还有家庭为了孩子把工作辞掉单方去陪读,造成夫妻有家不能回两地分居,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误会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小饭桌、托管所、学租房等延伸了教育产业链也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滋生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教育经济,催生出一种新的读书方式-中国式陪读。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应有的照看和管教,没有家庭的教育是大教育的缺憾和失败。


(二)破坏了健康的教育生态


教育与大自然一样有科学合理的生态体系和规律,得自‘天性’‘人为’‘事物’的和谐统一。新的薄弱学校的存在,破坏了原有的教育生态,“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划片入学”、“就近入学”等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都大打折扣,择校热高烧不退、择班难越演越烈、名师带班一班、二班、三班等有增无减,教学设备、场地、师资承受巨大压力优质教育资源严重透支。薄弱学校生源不断减少,规制不断缩减,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下降,教育资源闲置,出现师资过剩,经费短缺,陷入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


三、薄弱学校成长微创新


(一)校长要有合理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主张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一所薄弱学校如何让“变”到“通”?学校是一个存在规律的生态系统,不同起点与环境下的学校其治理逻辑是不一样的,需要校长潜下心来,着眼未来,从小处着手,稳步推进,从内部开始转变,构建每个人都被尊重,都作为主人公共活动的学校场域;更需要蹲下身来,合理定位,研究制定与本校相配套的教育管理和评价制度,构建校长、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寻求除升学率以外的其他教育价值取向,不是培养小专家,不是培养人上人,更不是丢掉普及教育,应当把“每天都有进步”作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教育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乐观、向上、向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整个心去做整个校长,只有将整个心投入学校事业中,才能有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用心成就每个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样的学生,薄弱学校的学生更是良莠不齐、性格各异,要正视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独特性,适应每个学困生转化的潜能才智,全力助推每个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进步。


1、大胆自主选班。据了解:初一学生学年结束时有1/3的学生难以跟进课堂教学,至初二时已有一半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就“堕”为问题学生,此时学校就得全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生长需要的“因材而教”,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因需而教”。根据教师教学方法的特点分别设立自主学习班,数学强化班,英语强化班,才艺特长班等让学生、家长自由选择,定期动态调整。


2、科学整合教材。鉴于学生文化课基础薄、不扎实,可以进行学段教材整合或学年教材整合,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适合学情、校情的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初中第一学期用小、初整合教材,这样既给基础薄弱学生一个统一弥补旧知识的机会,也给所有小升初学生一个很好的衔接机会,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


3、打造高质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主要来自课堂,丢掉了课堂,就丢掉了生命发展的最佳期。要建设这样的课堂,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订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只有自己参与,才能认同和主动去实现。其次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老师有种亲近感,情绪上的安全感,心里上的轻松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不受压抑,不同的声音才能产生,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别人在逼迫自己,而是自己想学,乐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学习环境的载体应该是开放性的、师生互动的、生生互动的、实践体验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


4、搭建活动平台。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基石,学生成长的土壤,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学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薄弱学校应积极建设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活动纳入课程管理,包括入校教育、离校教育、节日活动、阳光体育、演讲口才、书画大赛、实践活动等等。设计符合每位学生身心健康,生命发展的个性化活动课程体系,把活动课程实行学分管理,纳入学期阶段评价中,并实行活动课程个性化。


5、创新考核评价。教育不能光凭美好的愿望塑造心目中“优秀”的学生,评价也不该只通过鉴别和选拔让学生适合某种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只是一种纠正与改进。薄弱学校的评价不能只考试,不能只拿成绩论英雄,应该是学习习惯,行为养成,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健康、审美情趣等综合性的评价。


(三)学校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用情成就每一位教师


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教师的职业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职业幸福感,看不到工作希望,丧失工作激情,失去工作动力。学校要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师考评制度,不要把学生成绩与关乎教师生存、生活的直接利益挂钩,不能一味地要求老师奉献、奉献、再奉献,直到倒在病床上;更不要将师德当作“紧箍咒”,违背师德现象毕竟是小数,要真心实意地为教师解决评职、晋升、培训、发展等一系列关乎生存、生活直接利益的问题,不折不扣地担负起教师发展的责任,给予教师切实的人文关怀和人情关怀,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教师,真心帮助落后教师进步,并承认教师之间的差别。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教师参与培训提高的机会,让教师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种培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四)管理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要有弹性的工作空间


薄弱学校的生源素质决定了薄弱学校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针对这些个性差异较大的学生,我们不能只从因材施教角度出发,而是寄希望于严格统一的学生管理与教师管理去实现大面积后进生的转化,这就造成了我们育分教育与育人教育的矛盾,如何做到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我们不能凭经验和人情管理,必须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学校有序、向好的发展。首先在制定时要本着民主、科学、人文的精神,让教师人人参与,有参与才有认可,有认可才有落实;在落实时要本着有章可循、违章必惩、遵章必奖、一视同仁的原则,发挥党支部、工会、教师个人的建议、监督作用,关键时刻还要打好“感情”这张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一旦制度有了温度,教职员工就有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学校才能由人治转向法治,才能使学校的面貌发生根本上的转变。最后,坚持抓好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实行全员管理模式,人人成为管理者,人人成为被管理者,使每位教师真正成为学校主人,从而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此外,要善于学习、借鉴新的管理思想,如借鉴民办学校、企业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将它们适时、适当地引入到薄弱学校管理当中,对薄弱学校来说,要摆脱困境走出竞争机制的传统路线,我们就不要一味强化竞争理念,而要重视自我完善的理念;不要只强化管理职能,而要重视教育职能;不要只看有形的薄弱,而要重视改进无形的薄弱。我们不要自我贬低,把希望寄予外部,而要重视自我担当、自我改进。


总之,改薄教育没有捷径,有一个笨的办法就是掉进教育研究的圈子里,不断的思考,发现,修正。不断地付出,实践,教育理想才可能实现。



作者系朔州市朔城区第八中学党支部书记王彪